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五回 思旧事品尝山李子 乱前尘y味郁离园 (第1/5页)
词云:应解悲欢两不闻。掷笔诗坟。一句孤愁几分真。莫问。莫问。 上回书说到,傅家儿女造访丹景楼,紫云听那傅知恩唤久宣本名,正诧异两人竟是旧识,傅知恩先道:「未想两位也是熟人,好是巧呐。」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傅知恩坦率少年,说话未有多想,倒教紫云红了脸皮,喃喃道几声「对」,赶忙别开目光。久宣忍住笑意,只见香娘轻皱眉头,道此乃下九流之地,不宜他姐弟二人久留,紫云便道:「久宣与我正要往山海楼去,两位与三娘何不同行?既是久别重逢,必是要好生叙旧一番的。」久宣道:「只怕更招摇了。」紫云笑笑道:「不难,我俩先行,他们等一炷香再来。我且先去打点则个,定教此行不招摇。」 香娘犹自思度,傅知恩拱手先道:「李侍郎有心,却也不必大费周章,此处也好,无甚宜不宜之说。」说着转向香娘,粲然续道:「不过香姨娘若是饿了,我们走走也成。」 傅照寒也道不必铺张,香娘便说往欣馆去,小坐片刻就好,便吩咐久宣收好礼物,领他姐弟二人自帘後出。所幸初一园中清静,又逢晴光万里,端的是鸟语花香,沿廊北去穿过西楼,过得月洞门,却见墙下芙蓉处有些凌乱。 因着花期将至,此时芙蓉叶最盛,香娘如往年般剪叶入药,正打理着便去了主楼,眼前枝叶散落泥地之间,尚不及收拾。香娘拾起竹篓,莞尔说道:「不知有人要来,总是乱了些。」傅知恩道:「不乱、不乱,比孩儿记得那般好看多了。」香娘好笑望去,傅照寒则道:「香姨娘与知恩多年不见,想来有许多话要讲,照寒且不打扰,就在此游园看花。若不嫌弃,照寒帮香姨娘清扫则个。」 香娘道:「那怎能成?傅姑娘若想四处走走,随意就是,北面池边还有水榭,我唤人拿些清茶点心与你,看腻了、累了,便去那处歇着。」 傅照寒不卑不亢,柔声答谢,便驻足花木之间,目送两人前行。香娘同傅知恩走到门前,傅知恩却踱到一边,探头朝屋後张望,香娘摇首笑道:「你那旧屋,早已给了缃尹、檀风住去。」 傅知恩恍然,忙走回香娘身边,又问起两位师傅,香娘则道:「你来得突然,他俩都出门了。」傅知恩又问道:「那沅风哥哥又还在否?」香娘淡然道:「杜沅风早就走了。」说完入屋坐下,傅知恩故地重游,感慨不已,又急着与香娘讲此间多年际遇,话也说得语无伦次,上句说着边关军营故事,下句又说前日皇家赏赐,逗得香娘直笑,又见傅知恩忽转失落,怏怏说道:「自从去得将军府,不知几次想念姨娘,爹娘不许我来,时我年幼,起初还不明白。後来是……是他前来劝解,说朝中上至天子,下至无品小吏、宫奴太监,双双眼睛,尽皆盯着傅家。爹爹因收养我,已受不少闲言闲语,还须小心谨慎,断不可行差踏错,否则便对不起爹娘恩情,亦辜负香姨娘一番苦心。孩儿不是不想来,惟是无法,等到今朝建立功勋,也算有了底气,便想,别人要讲,就由他们讲去。」 其话中所指那厮,不是旁人,正是那位旧人,苏折衣也。当年凝香楼私孩儿守心,自小为孤,随香娘出逃後,被养於丹景楼欣馆北隅。香娘与他生母情同姐妹,便将他视如己出,教他读书识字,可惜终究贱籍出身,既不愿他沾染楼中风气,又不甘他此生作个龟子,遂托兄长找个好人家,将他送出楼去。 当年傅知恩九岁,苏折衣尚是京中风云人物,同大将军傅龙飞交好,知他府上独有一女,便寻他说去。傅照寒那时也才十岁,小小年纪,文武不凡,已现人中龙凤之姿,立志他朝要随父从军。傅龙飞奉若明珠,傅照寒想学甚麽、练甚麽,一一亲身教导,从未想过再要儿女。然傅将军刚正不阿,惟惧文官春秋一笔,朝中多少口舌,说他後继无人,嘲他将女作男养。故而苏折衣有托之时,傅龙飞思虑过後,终是答应收养守心,视为亲儿养育。苏折衣领守心到傅府那日,告诫傅龙飞此子本名大凶,傅龙飞颔首思忖,为他改名知恩。 香娘想起傅照寒所言,续问之,方知少时傅照寒厌极了他,直至到得军中,两相扶持,终逐渐消除戒心。听言香娘放下心来,问起那「不情人」传言,傅知恩倏尔叹了一声,道:「jiejie与那瓒丹将军一些恩怨,今俱成往事,亦是秘事,孩儿不好多言。」遂作罢。 那厢久宣安置好了,回首见紫云心不在焉,柔声问之,紫云道是想见一见傅照寒,便双双往欣馆寻去。只见傅照寒停在後头一处树下,俯首望着树根前几个花盆,怔怔出神,久宣上前轻笑道:「听乾娘说乃是虞美人花,极为难养,眼下本是花期,却也不见几朵花开,便挪到此处来了,教傅骑尉见笑。」 傅照寒淡然一笑,回道:「曾在关外见得虞美人漫坡盛放,甚是美艳。听百姓说来,此花耐寒怕暑,京师夏日闷热局促,虞美人回到中原,恐怕不耐。」 紫云作揖唤道:「傅骑尉。」傅照寒回礼问道:「李侍郎有何指教?」紫云心底为她憋闷,见她恬静淡泊,又不愿明言,只道:「敬仰傅骑尉已久,难得偶遇,可否借步则个,容在下敬傅骑尉一杯。」傅照寒坦坦荡荡,抬臂让路,道:「李侍郎请。」 水榭中备好温茶,招弟犹在看着茶炉,久宣在後挥手,着他退下,三人走到石桌前,却见傅照寒先行斟茶,举盏敬道:「我亦有一事要谢,且在此以茶代酒,先敬李侍郎。」 紫云一愣,问道:「何事耶?」 傅照寒道:「两年前我随兵部粮草队伍西行,出发那日清晨,曾有一位周翰林前来送行,此两年间偶有书信来往,虽未再见,却与他成了好友。周翰林君子之风使人敬佩,有缘知之,实是大幸,又曾听他提过,是李侍郎促成此番交情,故在此谢过李侍郎。」 久宣不知那是何人,默默在旁候着,只听两人说上几句,紫云终是提起改封之事,只道礼部诸人替她不甘,却又无能为力。傅照寒低眸微微一笑,回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虚名罢了。」 紫云一叹,问道:「傅骑尉此番回朝,日後可还要回军中?」傅照寒点头道:「早晚要去,不过家父回京甚少,此番至少留个一年半载,陪伴家母些许日子。」紫云道:「原来如此。」遂不多言,稍再寒暄几句,便同久宣告辞,出丹景楼租个头口,往山海楼去也。 话说数月前紫云曾在此定一窝粥,怎奈那日久宣失约,最後是紫云同魏子藐来,到得迟了,所留定金也未要回。怎料紫云自己抛诸脑後,那徐掌柜倒是精明,一笔小帐也记得清楚,见紫云来了,忙吩咐夥计安排雅座。今日一味是野蕈虾仁粥,乃属炎夏补气上品,两人吃过油饼,不算太饿,慢条斯理吃粥,谈起丹景楼诸人诸事。 久宣说到子素满是心忧,沉默半晌,黯然说道:「当初杜湘那厮临走,将子素托付於我,其实纵他不讲,我也要照顾他的。但若他朝珅璘取我代之,其人冷漠,子素如何?」 紫云亦叹,奈何想到子素,连句「人各有命」也说不出口,终只劝道:「若不能普度众生,则多为自己着想就是。久宣,休再委屈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