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君子论迹 (第3/4页)
“...诶” 时间也从未偿还张老师什么,就像这前天特意染黑的鬓发和身上细心熨烫的新衬衣,似乎再多的努力都无法掩藏,这干涩喑哑的回应背后,只剩疲乏。 是他需要这杯茶。 七分满的茶汤,灼得张老师唇齿发战,连带着声音也不再如素四平八稳,嗫嚅难言。 张老师挑的婚纱很衬你,你踏着音乐随还在抽气的田检走进大厅,所有的聚光灯都打在你的身上。你却只能看见那个孤单坐在礼堂另一头的人儿,双手局促僵硬地交握,湿润的眼睛在黑暗中那样亮。 你一步步稳稳走近他,这是你第一次见他哭,不是床上生理性的眼泪,也不是气急被逼出的水汽,竟是一种脆弱。 那点潮湿仿佛要将他淹没,你明白,他快要受不住了。 —— 自办了婚礼,张老师就别扭起来,昏天暗地加班,恨不得每天睡在办公室,拒绝你的亲热,白天在学校说句情话都会被他凶。本就不多的亲近的时间,被他不明不白压缩,你虽心里憋屈,但也尽量哄着。 直到一天午休,门被反锁的声音彰示着张老师为期十八天的单方面冷战彻底爆发为正面冲突,这是他第三天不等你上班也不和你同行,躲你的行为明显到同组的老师都在旁敲侧击打听你们闹了什么矛盾。 今天无论如何,你也要他个说法。 谁知向来懂得沟通之道的张老师,句句噎人不说,更是翻起了旧账。不欢而散后,你一气之下和张科提前启程前往法国度蜜月,待张老师回家已是人去楼空。 一个月后,三中门口,还算融洽的氛围在张老师走出校门看见你们三人时微妙起来。 1 说来也巧,在法国时遇到了来法国出差的张科母亲,异国偶遇太能激励人,像某种不得不相信的命中注定,临时起意一起回故里也在情理之中。 “呦,等挺长时间了?”这话是张老师盯着你说的,暂不论瞬间冷下的脸和明显带着情绪的语气,只论在场三人,一个亲儿子一个前妻,再怎样排序,明面上也定是排不到你的。 就算平常两人独处时再是有恃无恐,也必不可能分不清现在的眉眼高低。 可这次真是误会你了。 去度蜜月确实是因为和他赌气,但这气你哪里舍得拿他的沉疴去消,更何况你也从未以名正言顺的张家儿媳身份喊过一声妈,怎样想这种局面也是你最不愿看见。 旧日夫妻十年未见,能坐在一起吃一顿饭已然是极限,张科也不再是小时候幼稚又急切地妄想拼凑破镜的孩子了。 于是你们四人自然地分成两对,奔向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 张科开车陪母亲去酒店住,你和张老师并排往家走。你偷瞧了他好几眼,措辞再三,决定主动打破僵局,“我不应该不辞而别,是我...” “刚才是我态度不好”,他却先一步打断了你,“我道歉。” 你们这么久没见,一回来又是如此场景,一个月前那点堪堪忘记的不快和这一个月间经日日夜夜想清明的患得患失、自怨自弃一并卷土重来,情绪鱼龙混杂人便自保似的丢出卑劣来,先入为主地以己度人,竟揣度起是你刻意为之,只为回击他的任意妄为。 1 其实多想一点他就明白了,加之饭桌上也听到了来龙去脉,一时不知如何面对你。你先一步的低头更是让他羞愧难当,影子中伸出一只示好的手,你没有犹豫,任凭路灯映出婆娑树影和摇曳其中的交合的双手。 —— 你和张科吵架了,不像简单的拌嘴。 新闻联播盖不住张科摔东西的声音,张老师坐在客厅,眼神专注地盯着电视,连他自己都没察觉,他在发抖。 你说了句什么,张科似是被你彻底激怒。 “啪!”一个响亮的巴掌声,张老师坐不住了,一脚踹开了房门。 满地玻璃残骸,张科的胳膊还在淌血。 而你捂着脸倒在地上,混乱的发丝遮住了你的表情。 “滚出去!”你冲张科低声喊。 “滚!” 1 这声滚是张老师吼的。 张科突然福至心灵明白了什么,看看你,看看闯进的父亲,转身摔门离去。 —— 自始至终,张老师都是护着你的,甚至...从未有过迟疑。 “是,她是个有侠气的女生。”这是张老师在其他老师打趣他时说出的,对那次事件仅有的一句算得上评价的话。 理科班女学霸,不加修饰就足以令人倾心的面容,托举起一场学校范围内最大规模的隐性霸凌好似轻而易举,理所应当。 “张老师,田湉和人打起来了!” 高三的一天中午,秋阳正盛,刚吃过午饭的张老师慢悠悠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班里的同学火急火燎迎面跑来。 张老师就隐约猜到是那件事—— 班里曾有个内向的女同学,由于是高三才分到这个班而不太合群,经常被孤立,如果只是普通的孤立,高三这样重要的时期,老师不应轻易介入学生关系,可简单的引导丝毫不起作用,竟愈发过分起来,这名女同学时常丢失课本、饭卡,一直隐忍的家长在看见校服上恶意的涂鸦后,还是找上了学校。 1 可惜班级的监控存在死角,女同学又坐在班级角落,没有实证。再三地单独询问,也没有同学愿意举证,就在一筹莫展时,一支藏在作业本里一同上交的录音笔使情况登时逆转,短短几十秒的录音,清晰地记录了三名同学的合谋。 学校的处分通告中张老师为了保护证人,刻意模糊了取证的过程,可消息还是传开了——那支录音笔的主人是你。 不到一天的时间,舆论实实在在展现了什么是黑白颠倒、是非难分。 ——“好聪明,竟然想到用录音笔留证!” ——“她不会是为了当人家小妈才苦心策划这么一场英雄救美吧?” 哪里有那么多巧合,可偏偏女同学是单亲家庭,由父亲抚养长大,偏偏有人宣称见到你上了她父亲的车,举止颇为亲密。 闲话越传越离谱,张老师立即向学校申请,希望学校能正面表明立场、告诫学生停止以讹传讹。可事情发展得太快,人言可畏,那个女孩的父亲选择了转学,学校也错误地选择对谣言冷处理,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