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19 朝野博弈(二合一) (第2/2页)
府上表,沈忆宸未经三司审判,杖毙yAn谷县令孟安维,权势只手遮天!” 什麽? 王文这番话出来,在场的朝野重臣都震惊无b,县令官衔虽小,但好歹也是登记在册的七品文官。自古刑不上大夫,连皇帝定罪都得走三司流程,沈忆宸哪来的勇气随意杖毙? “王Ai卿,此事当真?” 朱祁镇同样满心惊讶,沈忆宸在他印象中老成谋国,怎会一到地方就如此肆意妄为。 “臣岂敢欺君,山东道巡按御史就此事也上疏过,可以作为佐证。” 地方官府跟巡按御史同时上疏一件事情,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属实,这也是明朝为了防止地方欺上瞒下的双重机制。 “陛下,此事非同小可,臣建议立刻召回沈佥宪回朝问话!” 户部侍郎奈亨抓住时机,立马向皇帝进言。 要知道三法司可是阉党的核心地盘,进去的政敌凶多吉少,哪怕驸马都尉这种超品皇亲国戚都不例外。 如果能把沈忆宸给弄进去,成国公朱勇都救不了! “擅杀文臣先例不能开,臣也认为应召回沈佥宪!” 工部侍郎王佑同样发声赞同,他很清楚都御史选择在这种时候揭露,肯定是翁父王振的授意。 接连几位大臣的建议,让朱祁镇有些动摇,沈忆宸此举实在太离谱了。 以往御史出镇地方,最多不过革职查办,哪有未经三法司审判直接杖毙的? “陛下,臣认为不急着召回沈佥宪,再有几月h河就到了春汛期。此时召回的话,治水之事谁能接手?” 这次工部尚书王卺首先站出来反对。 治水之事已经箭在弦上,岂能临阵换将? “陛下,可让沈佥宪上疏自辩再行问责,漕运关乎国脉,不能有丝毫闪失!” 吏部天官王直同样认为当以国事为重,这种时候没办法召回沈忆宸。 “杨Ai卿,你觉得呢?” 每逢遇到这种两派意见争执不下的时候,朱祁镇都习惯X的向杨溥询问意见。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陛下自行定夺。” 彷佛一语惊醒梦中人,朱祁镇印象中的沈忆宸,绝对不是那种肆意妄为之人,背後必有隐情。 “朕明白了。” 朱祁镇点了点头,然後把目光看向户部尚书王卺问道:“王Ai卿,户部能拿出多少河工银?” “至多二十万两。” “工部呢?” “十万两。” 才三十万两吗? 听到这个数目,朱祁镇皱了皱眉头,看来前几年麓川战事耗费太多军饷,如今确实国库紧张。 “再从内库中拨出二十万两,凑齐五十万两交付给沈向北,朕要看到一个百年工程!” 朱祁镇这下也真是咬牙了,拿出自己内库的二十万两“私房钱”,来支持沈忆宸的治水。 这份恩荣,朝野内外可谓再无第二人。 旁观着这一切的变化,站在御座旁的王振脸sEY鸷无b。 可以说王振万万没有想到,关键时刻以杨溥为首的文臣倒戈,他本以为王文把杖毙知县的事件曝光出来,会引发群起而攻之。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沈忆宸不知不觉中,在皇帝心中有了如此的份量。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沈忆宸在皇帝面前刷好感,还是自己牵线搭桥的。 如今看来,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同时接连几次对沈忆宸的打压失败,让王振逐渐意识到,这小子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虾米,自己以後得拿出对待杨溥这样政敌的态度,来对待他了。 朝堂之上关於自己的激烈争议,身处张秋镇的沈忆宸自然不会知道,不过这种画面其实他也早有预料。 毕竟杖毙一县主官的事情,认真来说确实有些过火,很容易引火烧身。 但如若让沈忆宸再选择一次,他还是会下令杖毙孟安维,此人不Si对不起yAn谷县的百姓万民! “东主,河工之事异常顺利,短短三日就挖出了排水河道的雏形。按陈主簿的估计,一个月内就能堵上张秋镇的决口!” 卞和兴奋的向沈忆宸禀告消息,不过脸上却有着一副掩盖不住的倦容。 1 祭河开工後,卞和这几天可谓忙内忙外,一方面得监督工程进度,另外一方面还要协调物资,恨不得一个人当两个人来用。 同时这也暴露出沈忆宸目前的短板,那就是身边武人不缺,有什麽时候可以招呼苍火头、王能去办事,再不济还能下令东昌卫,泰安卫等军户。 而幕僚文人,就只有卞和一个人,县丞姜沛跟主簿陈涛算半个,其他县衙差役沈忆宸是一个都不放心。 “卞先生,辛苦了。” 沈忆宸客气了一句,其实这几天他重建城镇、安置流民,以及跟山东布政司官员交涉,同样忙的焦头烂额。 “东主客气,能发挥所学为百姓谋生,乃属下毕生所求!”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文人士子的最高追求。而赈灾治水,又称得上不世之功。 对於卞和这种传统士大夫而言,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是有机会在青史上留名的,激昂情绪下丝毫感觉不到疲惫。 唯独让他不放心的,就是後续民力跟银钱米粮,始终还没有到位。 “东主,这几日零零散散有上千流民过来,属下感觉人数有些不对劲,是否运军那边摧毁关卡出了问题?” 1 “关卡没出问题,是人出了问题。” 沈忆宸面无表情回了一句,他这几日没去河堤,就是留在城镇处理流民问题。 因为早在三日之前,他就收到了韩勇加急禀告,称有人散播谣言阻止流民前往张秋镇。 对於这种手段,沈忆宸可谓不屑一顾,当即就传令运河上收购米粮的泰安卫军士,暂且不要把米粮运输到张秋镇,而是藉助h河分运到三省八府。 流民们之所以会轻信谣言,在於人趋利避害的本能,眼前粥棚有口饭吃,谁也不敢冒险却张秋镇谋生。 想要让流民们信服,光靠嘴巴说是没用的,就如同河堤上沈忆宸最後搬出了几大箱白银,才点燃了民工们的热情。 为了打消流民顾虑,沈忆宸嘱咐泰安卫军士,对前往张秋镇的灾民直接发放途中口粮,甚至还补贴路费银钱。相信再过几日,就会有大批流民奔赴张秋镇。 沈忆宸在後世深知一句话,叫做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都不叫问题。 所以现在摆在他面前的难题只有一个,那就如何Ga0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