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骊山春_第一百七十九章 风驱急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九章 风驱急雨 (第1/2页)

    第一百七十九章风驱急雨

    诸将唯唯称是,可是谁都再想不出好主意来。显德城中又有一群缙绅,齐来求见平南王,说要为民请愿。

    荣世祯抽空在前厅召见,众缙绅跪地哭求道:“听说裕朝三路大军来势不好,只求国姓爷不要弃城离去,勿将我显德满城百姓,抛却与裕朝虎狼。裕朝滥杀成性,岂能饶过我们?”

    荣世祯疑道:“你们听谁说我要弃城来着?”

    众缙绅说道:“并无人说。我等只是照常理推测。国姓爷和靖武王部下都伤亡惨重,按照物之常情,只有避之大吉了。”

    荣世祯心中浑不是滋味儿,打起精神勉励了众缙绅一番,嘱咐他们回去安抚百姓,共抗敌人。众缙绅称谢离去。

    三两日间,平南王军派出去的探子陆续回报,说道裕朝南路大军攻向某某州县,北路大军来犯某某城池。萧在雍亲率的中路大军略作休整,也继续向关中推进。荣世祯便即调动关中各地驻军应战。

    他明知行军打仗,最忌讳落于被动,但兵力太过局促,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平南王与靖武王军令一下,关中荣元驻军分批赶来抵御。

    无奈前线战事不利,五月间,大势敌军攻下显德,以庆州重镇为核心的关中第一道防线,已全线溃败。

    荣元联军只得往关中回撤。可怜百姓荒乱,仓惶奔逃,纵是父子夫妻之至亲者,亦不能相顾。

    到了六月,裕朝大军步步紧逼,荣元联军节节败退。封豕长蛇杀得关中大地十室九空,鬼哭神嚎,正是: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元枫漪伤势略愈,与荣世祯商议道兵力损失惨重,须得集合大军,回碧霄固守休整,不能再分力对抗裕朝。荣世祯亦知道支持不住,急得如热地蚰蜒,却也无计可施。

    荣、元在外征战,高应麟从不插手干预,但此时知军情危急,荣元联军已苦战至绝境,高应麟竟从碧霄派了马太监来传旨,命双王回碧霄护驾。所谓“护驾”,不过是为荣元联军战败遮羞,替他们回城寻个由头罢了。

    马太监私下里又嘱咐荣世祯,不可对萧氏意气用事,越是仇深似海,头脑越是要清明如常。

    荣世祯无可奈何接了圣旨,只得弃了第二道防线,将关中半边疆界让与裕朝,率领联军回了碧霄。元枫漪亦接旨同行。

    裕朝大军忙于接管各地官民,又要补充兵员粮草,一时安兵扎营,修养生息,不再追击荣元联军。

    萧在雍驻跸于芜谷城,与碧霄城相距半月之路程,虎视眈眈,目指南恒。

    七月,荣元联军回到碧霄。连日来关中暴雨如注,往年从未见过此等雨势,道路上积水可至人膝,将地中庄稼都泡得霉了。

    元枫漪卧在马车中,荣世祯骑马前行,远远望见碧霄城下幡旗披垂,伞盖如林,文武百官冒雨相迎。

    他想到去时何等豪情万状,人人只盼他一举攻克京城,接迎圣驾,护国安邦。如今回时却是心中惨淡,百军萎靡,何止愁苦懊丧可以形容。

    朝廷百官接到荣元双王,都有劝解之语,又奉承荣世祯斩杀萧氏双王,大涨我军锐气。

    荣世祯回来之前早有耳闻,因联军在前线失利,朝中多有人上表参奏,他们不敢说国姓爷不好,就说火狮子辜负圣恩,皇上应当重重处罚。皇上持重,并不允可。

    荣世祯见众人神色各异,当下也不多言语。礼毕,联军驻扎城外,双王携部将入得城中。

    元枫漪说道:“我爬都爬不起来,就不去给老四磕头了。”

    荣世祯说道:“你安稳养伤,我替你为皇上分说。不过你身子好了以后,记得要全了礼数,还要去庙里拜一拜太皇太后灵位,不要落了口舌。”

    元枫漪说道:“我如今倒比不上从前自由自在了,不知这里是谁的家。”

    荣世祯看了他一眼,元枫漪笑道:“我省得轻重。”便径直率领亲随回了靖武王府。

    荣世祯冠带齐整,自去贡院面圣。

    这一日仍是风驱急雨,云压轻雷。贡院中花木氤氲,草色迷蒙。马太监将他引到青松堂,宫人掀开素帘,只见高应麟身穿半旧常服,正在堂中等待。

    荣世祯与马太监双双跪下参拜。高应麟点点头,说道:“你们都平身。马公公一路辛苦,下去休息罢。”马太监谢恩退下,拂尘在身侧轻轻一摆,堂中众宫人都屏息退下,只留下他君臣二人。

    高应麟站起身来,低声道:“世祯。”举步走向荣世祯,伸手去握荣世祯的臂膀。

    不想荣世祯心中酸楚,忽又单膝跪了下来。

    高应麟的手从他袖上空自拂过,停在半空中,只见荣世祯低头跪在他面前,他只能看见他戴着孝冠,看见他的左臂僵直,紧贴身侧,以防牵动肩伤,却看不见他的神情。

    荣世祯伏地抽噎道:“皇上,臣……臣有罪。”

    高应麟慢慢收回手去,神色沉谧,淡淡道:“战事不利,多有祸因,你已全力以赴,须怪不得你。你起来罢。”

    荣世祯站起身来,仍然低着头,不敢与高应麟目光相接。

    高应麟说道:“如今形势如何?你来了,恰能亲口对我说一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